见素抱朴,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十讲

1

孙老师课程摘要



图片

老子《道德经》蕴含着深刻而实用的领导智慧,它以简洁而深邃的文字,为我们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至理。“见素抱朴”,教导我们保持内心的朴素与纯净,摒弃过多的私欲与杂念,回归最本真的自我,“无为而治”更是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


   壹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揭示了领导力的至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如同现代企业基层员工虽不知晓高层管理者,组织仍能高效运转;古代帝王追求的"无为而治",正是通过建立良性机制,使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井然有序。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本质是构建自运行体系,让秩序自然生发,达成"民不知其主而天下治"的理想状态。

次一等的境界是“亲而誉之”,即领导者与团队成员像亲人一样相处,这是领导者人格魅力的体现,员工、团队对领导仰慕崇拜,自动追随,这就是领导力的境界。

第三个层次,“其次,畏之”的境界中,敬畏,不仅仅是“怕”,更蕴含着一种崇拜之情。当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展现出强大的力量,自然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其次,侮之”,最低层次,就是完全不把这个领导当回事,开玩笑,取笑和羞辱,背后议论。那领导就在团队完全没有地位、没有形象、没有诚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讲到的就是达到无为而治的这种组织,往往是符合于道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悠兮其贵言”这是一种状态。“悠兮”意思是悠然的,轻松的。“贵言”是指老板在公司很少说话,一切自然而然的运作。

一个有道的和一个无道的组织氛围、组织文化是完全相反的。有道的企业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充满欢快的,没有道的企业,气氛是压抑的、焦虑的、死气沉沉的。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员工们都各司其职,都各自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说大家常常出错,说明领导者有私心、欲望、贪婪、焦虑,导致了整个团队乱。如果我们是个很清净的、致虚极守静笃的领导者,企业就不会乱。

图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所谓的“无为”,就是遵循“道法自然”,践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原则。而“有为”,往往源于我们过多的欲望、贪念和自以为是的想法。道学的核心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因此道学才强调“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倡导像水一样“无我利他”。相比之下,儒学则更强调“我的观念、我的思想、我的想法、我的哲学”,注重强化“我”的概念,这与道学的理念恰恰相反。因此,道学和儒学在理论层次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儒、道都要学,只学儒就很容易执着和刚强。如果只学道,又常常容易没有追求,少私寡欲。所以既要学儒又要学道,甚至还要学佛。了凡立命学把儒释道都包容了,不至于让我们在见地上有偏差。


   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里讲的是:反者道之动。为什么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为什么是“曲成万物”?不是“直成万物”?什么地方能盛水?低洼的地方能盛水。少为什么是得,多为什么是惑?低才能加水,多,水满则溢。多则惑,多了让人迷惑,大道至简。聚焦战略,减法思维,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一”就是道,道就是“一”,以道作为人生的准则。往往最简单的事情,反而最容易成功。“抱一”意味着坚守大道,保持内心的专注与纯粹。老子指出,圣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以下原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具体来说,圣人不自我彰显,反而能够真正明察事物的本质;他们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彰显真理;他们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够成就真正的功绩;他们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够长久地发展。

老子观察客观规律,世间万物,“曲”就能达到,“直”反而达不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思维,跟我们常人的思维是反的。当我们越想追求快速时,往往越是无法达到快速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秉持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让时间去沉淀。虽然在过程中我们可能看起来缓慢,但正如一坛老酒,越存越香,最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图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当我们接受《道德经》中的道学思维后,我们就会用道思维看待事物。

凡是执着的,都是背道的。道是无为的,道不是有为的,凡是有为的去做,往往都背道。真正有道的人,就是遵循自然的,自然增长的、自然发展的一种规律。所以这个对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反者道之动,少则得,慢一点,恰恰是快。我们总想多,多恰恰是少。多则惑,迷惑了,一困惑,错了,智慧就没有了。少反而容易得,“洼”反而能够“盈”。

道学的思想真的结合企业的经营来看,制定的战略目标、销售目标、经营目标的时候,洼则盈。比如说5000万到1个亿,翻一倍,满。少则得,少一点。那如果翻一倍可能有难度,或增长20%或者15%,洼则盈,我们容易达成甚至超越。


   叁   


图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经》最核心的理念就是“道法自然”。道从哪里来?道源于自然。天地万物已经演绎了道,道就存在于天地万物自然之间。老子用水来比喻道,水是自然的象征,“上善若水”,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的本质。道在大自然中,它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是宇宙星空的自然运作。道就像是宇宙中那只看不见的手,那股无形的力量,默默地引导着万物的运行。人为什么要敬畏天地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道的力量,我们在道的力量面前,人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
“自是、自彰、自伐、自矜”是违背道的人为毛病,容易成为我们与人、与道之间的障碍。老子提倡“少思寡欲,见素抱朴”,降低欲望能让人与道合一,亲近道;而依赖私欲则背离道。贪心、嗔心、自私心、贪婪心、愚痴心、傲慢心等五毒,像乌云遮蔽太阳,让我们难以见道。
如何提高心性?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八个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稻盛和夫先生也提到要磨炼心性、净化灵魂。具体怎么做呢?“见素”就是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抱朴”就是保持本来的面目,“少私”就是去除私心,“寡欲”就是减少欲望。
修道证道才能见道,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首先是“信”,要相信;然后是“解”,简单理解、消化、吸收;接着是“行”,开始去修行,修行不仅要有修,更要有行;最后是“证”,实证、证明、证悟,这样才能坚定地升起道心。带着这样的认知,在企业中真正去实践,按照这个理念去行动,最终通过证明、证悟、证道来完成这个过程,这是一个闭环。最后通过证悟、证道,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践行。
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他的行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三观。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文化,这个企业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主导他的判断与决策,从而形成什么样企业。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企业文化落地指导企业经营,持续拿到结果这种事情全国目前还是非常少。所以我们尊胜一定要更加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企业文化有多重要。
图片






2

学员感悟分享






孙芳师兄(明禅)

             广州彤晖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图片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个领导者,在公司一定要少说话,不要强行发号施令,这样才是合乎自然的。比如台风不会吹一个早晨,大暴雨也不会狂下一日。天地因为狂暴而形成的狂风暴雨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类呢?我们要敬畏自然,依据自然规律办事。

我们有缘碰到孙老师这样愿意给我们传道的老师,确实是人生的一大确幸的事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于经营自我、经营家庭、经营企业,会获得幸福的人生。你信吗?很多人不信。老师教我们要“信、愿、行”,很多人都解决不了这个“信”的问题。你不信,好事自然也不会在你身上发生。老师常说:“每个人的因缘福德不同,佛度有缘人”。




刘华生师兄(明奘)


广州尚语伞业有限公司

图片

一阴一阳,谓之道。没有坏的,就没有好的;没有至暗时刻,就没有黎明的到来。凡事就像一个硬币,都有两个面。持续修学《道德经》课,我突然觉察到“人”的本质是一个“意识体”,修学《道德经》的历程,就是自我“意识体进化”的过程。

在尊胜学院学习“了凡立命学”是入世的哲学,强调人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学习老子《道德经》后又多了一个自我认识的机会。

一、是敌是友,非敌亦非友,斗争即合作,情理即阴阳。

学习《道德经》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意识到无须执着或纠结彼此的关系。商业合作除了利益,当然需要做人做事的基准和原理原则,在我向客户诉求这些“道理”的时候我又警觉到了它的背面,即“用情,不用理”。亦如夫妻吵架时,道理是讲不通的。与其讲理,不如用情。结合客户方对接人员的特质,我认为多用情、多用智慧去唤醒对方,让对方对我们公司原本就具有的好印象,好上加好。该斗争时用理,该合作时用情。

二、哲学非修行,知行即阴阳,知行合一则道生。

孙老师在第十课《道德经》上重点还讲了学习“哲学”与佛家“修行”的区别,修行要走“信、解、行、证”四个步骤,亦即是修道、证道和见道。我认真反思和照镜子,觉知在尊胜学院能把哲学落地好的师兄企业,其关键点在于落地践行与实修做得好。我必定不断补齐这块“短板”,让“哲学”、“实修”在尚语公司更好落地。

最近尊胜的师兄在群内提醒我:“听老师劝还不够,干出结果来,才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我深以为信。也唯有将哲学在企业生根落地,自己做到知行合一,企业之“道”就可以迸发生机和活力。

三、乌云遮日,慧眼未开,提升心性仍需久久为功。

孙老师在课堂说,每个人的根器、德行、因缘不同,哲学践行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孙老师授课仍让我警觉到有时候自己的起心动念仍有“分别心”,缺少“恭敬心”,头顶偶有乌云遮日,且厚度不减。

再次警觉自己要对照《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一些“贪、嗔、痴、慢、疑”,久久为功必能提升自己的心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唯有作为企业经营者的自我意识体不断进化和成长,德日加修,业日加广。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年的规划太遥远,日日知非,日日精进,认真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个当下。



吴娟师兄(明伊)


广州傲恩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图片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守规律,宇宙中有着看不见的力量。每个人心中的光芒都一样,只是乌云的厚薄不同,每个人的愿力发心不同,根器和心性也就不同。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抱朴归真,少私寡欲,借助企业的场去修炼和磨砺自己的灵魂。一说到磨砺灵魂很多人都会觉得又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实际就是去除”贪、嗔、痴、慢、疑”,回归到企业这五毒又回到了企业的经营的大义名分,是否可以保持初心坚定方向。有舍才有得,得到一样就需要舍弃一样,如果都想要则一个都得不到。

另外,公司发展不要图快,快的另外一面是慢,特别是现在竞争激烈,都想快速成功,什么都要快,什么都想要。如果我们一头扎进快车道就容易出问题,相反这个时候就需要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做踏实,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守静笃,生活节奏太快了,快到心浮气躁,越是这样越看不清当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