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研修班第十一讲

01

孙老师课程摘要

《道德经》智慧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阴阳对立,不被表面现象所束缚,从而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路径,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

《大学》中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定”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有定力的时候,就能够抗拒很多的诱惑。所以很多的企业倒闭,包括很多人的人生走错了路,都是因为经不住诱惑。

为什么禁不住诱惑呢?因为没有道,不知道什么事情该为,为什么事情不该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人生取舍,决策、评判一切以道为准则,符合于道的进,不符合于道的退。

修行就一句话——降伏自己这颗心。我们人的一生一直在和自己这颗心战斗。佛家用三个字来概括这一过程——“戒定慧”。“戒”指戒律,即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知晓哪些事可为,哪些不可为。只有明确了“戒”,我们才能心无旁骛,保持内心的安定。

要降服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贪婪的心、嗔恨的心、愚痴的心、傲慢的心、虚伪的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经营企业就是做决策,把对的决策持续下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这八个字意义深远。其中,“本”和“君”皆指根本。轻浮之人会失去立身之本,浮躁之人则会背离道之根本。如果为人处世过于轻浮、狂躁,就会偏离正道,难以取得好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修行之人喜欢打坐,以静修定功,涵养“静”与“定”的境界。就像身体需要锻炼一样,心灵也需要通过修炼来保持平静与稳定。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湖南常德,这个名字就来自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常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就是形容道的。

“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都是反着来描述道的。这就叫做“反其道而行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大智不割”,就是不偏激。

凡事都有两面,有阴就阳,有阳就有阴。所以我们在看到阳的时候去关注阴,看到阴的部分要关注阳。凡事换一个方向来思考,坏事的时候想一想有什么好事,好事的时候想一想有没有隐藏什么危险。

拥有“道”的思维,本质上就是具备阴阳思维。当人们运用阴阳思维时,其实是在两个维度上思考问题,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仅限于一个维度。这种双维度的思维方式,能使我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典型的阴阳思维的表现。它提醒我们,任何事情都并非绝对的,而是存在着正反两面的可能性。

人最怕思维僵化、固执己见,就像陷入死胡同一样,难以找到出路。抑郁症患者往往就容易陷入这种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会换位思考,也不懂得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其实,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坏事背后可能潜藏着好事,而好事背后也可能隐藏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提醒我们要从两个维度去看待事物。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容易地规避风险,趋吉避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个“明”要表达是这个意思,日月都是光,日月就是明,心中都充满了日月之光,世界、人生一片光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常常能洞察他人的本质,却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深入了解。曾国藩在其著作《冰鉴》中,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面相来识别人心。他指出,人生的关键在于具备自知之明,真正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高人,是能够将自己的内心研究透彻的人。

最高明之人,当是深刻洞察自身之人。若连自身都未能明了,又何谈理解他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唯有战胜自我,才是真正的强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企业唯有提升自身竞争力,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真正的“强”。

我们既要自强不息,也要厚德载物。自强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自强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自身的不断强大,而非单纯战胜对手。产品、服务、工艺都必须过硬,这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础。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当下这个焦虑、内卷、充满竞争和攀比的时代,只有懂得知足,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富裕和财富自由。不知足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超出了理想,无法坚守初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道德经》的核心纲领,深刻揭示了“无为而治”的智慧。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道”的原则行事。若侯王能够坚守此道,则万物将自然化育,社会秩序井然。

所谓“折腾”,往往是因个人的贪念、私心与欲望而肆意妄为。这种折腾违背自然法则与正道,最终往往导致失败,徒劳无功。而当我们具备智慧时,能够迅速看透事物本质,不被表象迷惑。面对问题,能当下判断对错,明确是否可改,无需纠结。这种洞穿本质的能力,正是“无为而治”智慧的体现。

02

学员感悟分享

林德枝师兄(明达)

广州市捷道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一章提到了轻重的问题,孰轻孰重结果不一样,厚德载厚物,轻德载轻物。企业的经营也是一样,企业文化是根基,树立利他正向的企业文化就是重,自然能够抵挡发展过程的各种问题,企业的制度和标准这些都是轻的,重视这些而忽略文化,就可能会栽跟斗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是来自道经第二十七章的内容,道是无法说清楚的东西,所以老子用了很多类比的手法进行说明,其中反复都提到了事情的两面,阴阳相和,善者是不善者的老师,不善者是善者的借鉴,说的就是事情永远都是对立的存在的,有好就需要不好的,有硬的就需要软的,任何关系都需要互补,团队也一样,当需要让善者更多,团队才能持续发展。老师提到了孔子的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强调人不应该极端思维,而应该多站在对面思考,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合最近胖东来的游学感悟,他们正是把每一件看起来像坏事的售后问题变成了好事,把事故变成故事成就了顾客对胖东来的高度信赖。而对于看起来像好事的,应该也要考虑到其背后可能带来的坏的影响。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顺其自然不妄为,因此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不执着,因此不会失去。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在符合道的因上去作为,这让我想到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应该是在真正能够让组织能力持续和客户服务精进这两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注重短期的业绩收益方面。同样的对于员工的管理,不是控制,隔离,区别,而是应该信任和爱惜,哪怕员工想在同一个行业创业也可以支持,如果该员工确实心性好,传承了企业的理念,能够把自己的企业做好也算是我们自身的传承,是好事。又如对于不认同哲学学习的同事,不要持有一定要改变的执念,而是接纳放下,重点关注的是他是否开心幸福而不是一定要跟着大家一起学习。

廖聪玲师兄(明因)

广州市易丽饰新材料有限公司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老子所言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揭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善的智慧。这种智慧在现代管理与生活中,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在公司经营层面,“尊道的人常擅长于帮助人,在他眼中人人皆是可造之材”。每个员工都有独特的优缺点,经营者应像伯乐相马般,善于发现员工的潜力,做到扬长避短。比如,让擅长深度思考的内向型员工专注数据分析,安排沟通能力强的外向型员工负责客户对接,充分雕琢与放大每个人的潜力,实现 “无弃人” 的高效团队管理。

对待物品亦是如此。当下倡导的环保理念,本质上就是 “物尽其用”。懂得爱惜物命的人,秉持 “即买即用” 的原则,克制购物欲望,避免资源浪费。在公司经营中,这种思想同样关键。稻盛先生 “干毛巾也要挤出水” 的理念,正是强调对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实现经费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面对公司近期增多的开销,更应践行这一理念,严格把控每一笔支出。

《道德经》的 “善” 道,归根结底,是指引我们遵循规律,善用万物。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人、物与自我的和谐共生,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企业发展,都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孙芳师兄(明禅)

广州彤晖像塑制品有限公司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学习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事物,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在与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与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道”是无私的,圣人也是“终不为大”,因此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稻盛先生在拯救日航的时候,零薪酬出任,比谁都努力,而在参与日航经营的时候,他也处处率先垂范,比如在飞机上给乘客拿行李,不需要任何特殊待遇,便利店买饭团解决晚餐,读顾客的信件耐心回复,给员工亲切打招呼等,正是因为他的种种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最后打动了日航全体员工的心,使得日航重建成功。而他功成身退,更是符合了“天道”。